按摩對人之生理與心理影響

楊明磊(2005)按摩對人之生理與心理影響。

發表於銘傳大學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文轉載網址:http://ymlxxx.myweb.hinet.net/cp_massage_effect2.htm

按摩的基本概念

按摩始於接觸(touch),touch一字源於拉丁語「tocchare」,類似to-share,為將兩個以上分離之個體表面連結(Ujhely1979),是人體最早有功能的感覺,胎兒大約在懷孕第八週即對接觸有反應,尤其嘴唇四周(Heller1997),至懷孕十四週時,大部分身體表面皆對接觸有反應(Gottfried1990)。生物對接觸不僅有反應,其發展亦會受接觸的影響,且已獲得相關基因基礎的研究結果(Schanberg1995),在動物實驗中,短暫剝奪老鼠的親子接觸即可壓抑初生老鼠的生理與神經系統發展(Kuhn & Schanberg1998),減緩名叫ornithine decarboxylase的生長激素之分泌,導致如心臟﹑肝臟與大腦發展遲緩(Bartolome, Wang, Schanberg & Bartolome1999),此種接觸剝奪的影響可逆轉且可模擬,例如Schanberg1995)發現將沾濕的刷子碰觸原先被剝奪接觸的幼鼠嘴唇來模擬母鼠舔幼鼠後,生長激素會恢復到原本未被剝奪的水準。在人類身上,Honig2002)認為按摩是促進嬰兒大腦發育的一種有效照顧方法,他根據研究指出,對兩歲大夭折嬰兒的解剖發現,很少被碰觸與陪伴遊戲的嬰兒,其大腦比常被碰觸與陪伴遊戲的嬰兒小20%。由此可知接觸的重要。

接觸的要素共有六種(Weiss,1979),包括:(1)接觸的持續時間(duration);(2)接觸的部位(location);(3)接觸的手法(action);(4)接觸的力道(intensity);(5)接觸的頻率(frequency)以及(6)被接觸的感受(sensation)。六種要素不同程度的組合可以帶來各種不同的心理與生理感受,也影響照顧者的辛勞程度,如接觸的手法以手指「按」「摩」為主的活動通常會比以手掌「推」「拿」的活動更費力;人體正面肩部以下至膝部間的接觸部位,相對於背部或四肢肘至手與膝至足的接觸部位,更容易引起被照顧者的不悅與敏感;接觸頻率就一般經驗是照顧者每1-2.5秒左右給予一次穩定且持續的接觸,會讓被照顧者最感到舒適(Weiss,1979)。

按摩可說是將接觸活動予以更為系統化與系列化的設計,將接觸的不同要素加以組合即成為按摩的手法,常見的按摩手法有撫(effleurage)﹑摩(friction)﹑揉(kneading)﹑震(vibration)﹑敲(percussion)及壓(compression)等六種(Turchaninov,2000),中式按摩常見的則為按﹑摩﹑推﹑拿等四大類。

按摩的歷史發展

按摩不論在中國或歐美都是源遠流長。依照李光樑、陳學忠(2001)及其他學者的整理:

10.  清代其他如《格致叢書》、《壽養叢書》、《醫學匯涵》、《尊生祕旨》、《保生祕要》、《夷門廣牘》、《遵生八雙》、《壽世青編》、《內功圖說》、《頤身集》中,也都介紹了不少關於按摩的操作方法與功效。

在歐美,按摩術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產物

按摩的經濟與醫療價值

對歐美而言,按摩往往被歸類於另類療法(alternative therapy)或補充療法(complementary therapy),美國約有一萬人使用補充療法(含按摩﹑瑜珈﹑草藥)幫助病患,其經濟效益為每年150億美金,在英國則達一兆英鎊(馬素華,1997)。從1970年代起,約2千萬美國人接受過按摩治療,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另類醫療辦公室(the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也統計,美國每年有五萬個按摩治療師提供了七千五百萬次按摩,且逐年增加中(Epstein,1997)。

按摩對早產兒的影響

按摩的產值並非僅是流行時尚的結果,還有實際功效,Field, Schanberg, Scafidi, Bauer, Vega-Lahr, Garcia, Nystrom和Kuhn(1986)等人發現,對保溫箱中早產兒給予連續十天每天三次每次15分鐘按摩,相對於不給按摩的早產兒,能增加47%的體重﹑早六天出院,且每位早產兒能因此節省一萬美元的醫療費用。一年後Field, Scafidi和Schanberg(1987)等人再比較接受與未接受按摩的嬰兒,發現前者體重增加速度持續快於後者,且於新生兒行為評估量表(Neonatal Behavior Assessment Scale, NBAS)中的動作與心智兩項分量表得分皆高於後者12-15分。因此Field(1998a)估計,若全美47萬早產兒均能接受按摩,每年將可節省47億美元醫療費用,換言之,按摩雖屬於補充療法但仍受到主流醫療的重視。

按摩與醫療界的合作

Epstein(1997)認為除了節省醫療費用,按摩之效用亦包括壓力抒解﹑疼痛控制,改善憂鬱及血液循環,故常與主流醫療合作運用。例如紐約市的哥倫比亞長老教會醫學中心會在手術前與後皆送病人接受按摩治療,其醫療照護中心中有十一個部門包括心臟外科,腫瘤科及精神科皆會將病人轉介至按摩治療,目前全美至少有一百家醫院會為病人及員工提供按摩治療,以減輕當事人之生理或情緒上的痛苦。

按摩的生理療效

美國邁阿密大學接觸治療中心(Touch Research Institute ,TRI) 累計自1980年以來研究成果發現,按摩對於多種疾病皆有功效,包括氣喘(asthma)﹑囊胞性纖維症(cystic fibrosis)﹑纖維性肌炎(fibromyalgia)﹑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背部疼痛(back pain)﹑免疫不足症(immune deficiency disorders)﹑動脈硬化症(atherosclerosis)﹑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糖尿病(diabetes)﹑癌症﹑高血壓﹑脊椎傷害﹑皮膚病﹑上癮及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等(Epstein,1997)。

在細部的生理效果研究上,已發現按摩對皮膚溫度﹑肌電活動﹑心跳速率﹑血壓﹑血氧濃度﹑疼痛控制﹑促進睡眠﹑穩定呼吸頻率﹑減緩呼吸困難及減輕便秘與腹脹症狀等皆有臨床成效。例如

按摩的心理影響與心理治療效用

一﹑按摩與焦慮

二﹑按摩與攻擊行為

三﹑按摩與嬰兒﹑兒童及青少年發展

四﹑按摩與照顧者

五﹑按摩與精神疾病   

六﹑按摩與乳癌   

按摩能改善乳房切除患者的身體自我形象;由於傳統對乳房切除後婦女的期望是要他們把此事當成秘密,在外型上修飾以掩飾此事,但按摩能讓他們用原本的身體坦然面對別人(按摩師),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身體,也因此平安面對自己,並修正對自身的身體自我形象(Bredin,1999)。

 

該網址有「親密按摩學術研究」
http://ymlxxx.myweb.hinet.net/cp_massage_effect1.htm

《共計五篇,另有一篇「幼兒促睡」研究進行中》
1.
親密按摩生心理指標效果之研究

2.親密按摩應用於成人與親子之生心理效果研究

3.以親密按摩改善照護機構老人憂鬱及焦慮情緒成效之研究:以單一受試者設計為例

4.親密按摩與嬰兒性教育:一個實徵性研究

5.親密按摩對幼兒氣質發展影響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呂旭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